Blog部落格
版塊 2020 實習計畫成果:品牌部門賀律銘
前言
版塊設計2020年擴大實習生計畫!
希望從實習生本身的角度出發,讓實習生能夠在這幾個月中學到什麼、接觸到什麼、帶走什麼等為出發點。讓實習生經過版塊設計的磨練(訓練),對整個產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逐步建立接軌業界的工作流程與經驗💪 💪 。
實習計畫類型分為 品牌設計(2名) 與 網站設計(2名),
時間上區分為「2個月:暑期實習計畫」、「4~6個月:工讀實習計畫」。
計畫結束時,實習生在繳交「實習心得」後會獲得「實習證書」,並與我們保持聯絡追蹤協助未來一年的近況。
計畫詳細介紹:
『版塊設計 2020 實習計畫』 https://blockstudio.tw/blog/2020-internship/
目錄
- 成果介紹
- 版塊專案訪談
- 田野調查
- 個人延伸創作
- 總結
成果介紹
暑期實習計畫中,我們在前期花了很多時間查找相關法規及研究,也發現大多相關研究都是把重點放在整個指標圖文配置,然後才會討論到文字造型與版面的關係,較少人單獨討論指標文字尺寸。
由於這次版塊將此實習計畫專案聚焦於指標文字尺寸。我們希望能夠幫助版塊的設計師們整理一個與文字尺寸有關的數據資料庫,讓未來的設計案中可以參考使用。
實習計畫最後的產出有兩個項目,一為整理好的「數據資料庫」,二為實習生各自的「延伸創作物」。在報告書及作品中的指標分類依據為美國都市計畫技師凱文 · 林區(Kevin Andrew Lynch)《城市的意象》一書,四種指標類型分別為識別類指標(Identification)、方向類指標(Direction)、警示類指標(Warning)以及資訊類指標(Information),四者以其各自功能相輔協助使用者建立空間的心理地圖。
指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清楚傳遞訊息,設計師透過差異化尺寸、顏色等動作為指標打造不同的視覺層級,讓使用者可以在空間中快速且準確獲取訊息,是最重要且最基本的要求。
指標的「易讀性」決定使用者能否快速且正確得到訊息,
然而易讀性絕非讓文字「變大」就可以達到。
大的文字固然容易被看見,但當所有的文字都放大時反而會使字句不易閱讀,使用者則必須耗費更高的時間成本才能尋找到所需資訊,輕則造成生活的不便,重則危害生命財產安全。
文字尺寸僅是指標設計中「層級」處理的一環,指標的功能性為最基本之要求,在功能性之外,更應追求兼具人文、美學的產出。
版塊專案訪談
在訪談後我們也發現其實每一次的指標設計都是獨立的案子,文字的尺寸也未有統一的規範來做參考。通常最直觀的驗證做法是,直接列印草稿出來做模擬使用,同一面指標上面的文字都依功能性經過彈性修正,不全是統一的尺寸,我們自己及版塊內部設計師們也討論認為訪談與這次的報告較難以建立直接的關聯性。
雖然訪談與報告書的相關程度有限,
但我個人認為整個實習收穫最多的一天就是可以當面訪談設計師。
由於自己長期關注動物園設計議題,訪談中當然還是把重心放在新竹動物園這個案子上。新竹動物園總讓我有很複雜的感情,我很喜歡新竹動物園,但這裡距離我認為的一個好的動物園設計還是有些距離。我看得不多,但至少我知道這個不是我要的。設計的介入已經讓新竹動物園贏了其他動物園一大段,至少有一群設計師細膩地對待這個場域,我必須認同這個地方的每一個「比較好」。
以實習生的角色採訪,再深一點地看到了好多結構性問題。大家都想讓動物園變得更好,突然有個市長如此重視,突然有了機會可以大刀闊斧。但麻煩與設計無法解決的事總是多,沒有人看得到最後的產出之前有多少理想多少對動物園的夢。
田野調查
一開始品牌部門的設計師希望我們實習生前去考察的地點大致可分為五大類
- 美術館類場域
- 公共設施類
- 展覽類場域
- 交通類場域
- 其他特殊區域
最終在經過討論後,我們將預計前往的地點濃縮為三類,並實地走訪的地點分別為
- 展覽表演空間: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松山文創園區
- 休閒遊憩場所:永春陂濕地公園、新兒童樂園
- 大眾運輸空間:淡海輕軌、環狀線、機場捷運
最後我們會選擇這些地方是因為都是相對比較新且有長期維護,指標系統也有經過統整設計的。我們親自走訪這些地方進行測量,拿著一把尺盡可能測量所有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指標文字,不論中、英、數字甚至是日韓文都不放過。
田野調查後我們也將所得的數據整理成一份資料庫,希望能透過田野調查提供的數據讓版塊設計的設計師們在未來可以參考。
個人延伸創作
我與紫渝透過在田野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做為素材,各自發展一個延伸創作的產出,最後我選擇大眾運輸空間做為主題,並做出一個360度的全景動態圖文。
最後會決定這個場域是因為這裡幾乎是完全透過指標所構成,也因為使用者的移動特性讓場域內具大量的方向性指標。
在不同的空間層中穿梭,十分有設計的潛力。
另外,這是大眾格外熟悉的場域,而且在這裡也必定會去使用指標,可以更快速地為觀者與我的作品建立連結。
製作時不想以真實的某座車站為背景,而是透過在三維空間中抽象元素的線條來拼湊出大眾對於車站的場域想像,3D建模參考了蘇聯在構成主義時期的一些作品,我參考他們的方式來建構複雜的地下鐵路空間,當時的藝術家用簡單的線條以及圓弧所架成的結構就可以創造出地鐵的氛圍。利用這次考察的大眾運輸空間的指標文字做為創作素材,我參考了臺北捷運、臺灣鐵路、臺灣高鐵、新北捷運淡海輕軌以及桃園機場捷運的指標設計。
在空間中的我盡可能去凸顯指標文字,呈現文字之間的分類與層級的關係。
作品中的白色元素代表識別類指標,黃色代表方向、紅色代表警示、藍色代表資訊,四者相輔拼湊車站指標系統。
在觀看作品時可以先從顏色去思考不同指標類型的功能差異,在同類型的指標中又可以去思考文字尺寸及造型所形成的層級關係:同一個指標牌面也會有不同的類型的指標元素組成;同一個指標面也可能有不同大小的字體…。
我並沒有明確設定這個作品要傳達的事情,但讓觀眾可以靜觀欣賞由指標構成的全景世界。
同時為了達到更多的社群互動,也將影片製作了360的互動觀看。
結尾
這次實習計畫算是我第一次真正就近觀看一家成熟且有規模的設計公司是如何運作的,版塊品牌設計師們的業界經驗給了我非常多的幫助,包括設計的思維、提案技巧,以及簡報的編排等。
我相信有能力以及意願整理並傳承這些經驗的設計公司絕對是非常少數的。
後期的延伸物製作其實蠻類似大學時期做作品的感覺,先有個切入點然後即為個人的創作,而且每個星期都可以跟部門內資深的設計師討論三次,每次討論都有非常多的收穫。
實習讓我了解到設計師來自業界而非校園,很多東西上課想教也沒辦法教,學校的設計教育僅能讓我們具備「成為設計師的基礎」:美學的基礎、技術的基礎以及設計的基礎,其他就只能在公司看著資深設計師如何做,自己趕快偷偷學起來。
版塊與學校設計課程思維上最大的差異就是設計提案的方式,在這裡要從無到有建構出觀者對於設計的清晰想像,所有參考資料及關鍵字都是導向幫助聽眾聚焦並想像最後產出的具體模樣,而不是一路討論概念再慢慢發展出形式。
我想也是因為版塊的設計師們長期面對非設計領域的人,所以也用相同的標準要求實習生要做出清楚到所有人都聽得懂的簡報。另外在簡報章節比重拿捏也非常謹慎,有時甚至要準備不只一份提案簡報以因應未知的提案對象。
體會到溝通能力對設計師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訪談品牌設計師之後也發現其實設計師們在做設計的時間真的不多,一個設計案最後真正在執行設計的部分或許不到整個時程的百分之十,其他全部時間都是不斷不斷地溝通與各種處理各種預料之外的雜事。接觸設計到現在第六年,至少到目前設計師這個職業對我還是有吸引力的,每次想到總監也只比我早七年從同一個地方畢業,就覺得我真的還要好好加油。
文章作者:賀律銘
文字編輯:Lindy
圖片來源:賀律銘